简介

印象宜昌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体:
第64章 我的南正街(6)
上一章 返回目录 加入书架 下一章

我的南正街(6)

六、南正街之三

百年的南正街曾经分别与一个名儒、一个大商、一个汉奸联系在一起过。

王步点,笔名峡江老渔。清朝同治二年(1863年)生于宜昌南正街,是鄂西一带享有盛名的儒者,前后从事教育40多年,是宜昌新文化教育的先驱者。他自幼勤读,考中秀才,取得庠生。1895年,32岁的他开始办学,在南正街54号的家中为教室,取《论语》中的“居处恭,执事敬,与人忠“之意,定名为九字学校,作为办学宗旨和校训。

王先生淡泊豁达,热衷教学,先后培养学生数百人;他办学兢兢业业,不图名利,宜昌历任县官都曾动员他在县政府登记,好拨给少量办学经费,并荐举他当参事,都被他一一拒绝。他学识渊博,诗词书画样样精通,尤其古文功底深厚。不仅自己对教育矢志不渝,而且还支持子女办学。针对当时男女学生不能同校的问题,其长媳杨崇德在九学学校后厅二楼创办了崇实女校,他女儿王晓也常在该校任教。1933年春,他用自己60寿辰所收礼金,又创办了九同平民小学,由幼子王寿桦任校长,不收学费,还免费供给书、笔、纸、砚和草帽、*笠等,全盛时全体学生达200多人,一时间宜昌对王步点办学传出“一门三校“的美誉。

而在宜昌曾经经营历时整整100年之久的邓祥和棉花商号,是宜昌最有名的商号之一,因为经营有方,很快成为宜昌巨富。第一代创始人去世以后,第二代邓德夫在1930年掌控邓祥和花号大赚20多万银元,便开始大量购买房地产。1931年,他一口气用3万银元购买二马路靠江边的一幢大绸缎铺,后来租给交通银行;又购买南正街一幢房屋,后面直抵南门后街,长约四十余丈,宽约四丈左右,买后全部改建,共花去5万多元;又花1万多元买了大公路一个门面开祥和荣记,用来收购棉花,可谓财大气粗。

邓德夫买下南正街的那栋房屋后对其进行了大肆改建,在大门外挂光华火油公司、邓祥和老花厂、祥和荣记花号三个招牌;在房屋的第二进,修了一栋西式三层钢骨水泥、楼梯螺丝转*的楼房,作为邓祥和老花厂选花打包的地方,还在公司各室安装了电灯,业务室安装电话,也叫盛极一时。邓德夫之子邓耀南在抗战爆发后举家迁至忠县,抗战胜利后,举家迁回宜昌,在南正街重建住宅,可是元气大伤的邓祥和不过就是强弩之末,很快就是日薄西山了

南正街的汉奸就是王信之,1940年6月,宜昌沦陷以后,老城区被日军划为难民区,王信之居然异想天开,利用南正街文水小学的旧址,开办了沦陷区唯一的一家茶园。王信之是个洪帮汉流胞哥,他的拜兄就是当时宜昌的大汉奸韩少阶。王信之在茶馆开张的那一天,特地把韩少阶请来,并求他给茶园题个名字。韩少阶本来是个算命先生,也读过一些书,便给茶馆取名夷留茶园。夷留茶园开张后,只有后来被以汉奸罪枪毙了的韩少阶、李堃和他们那帮狐群狗党才天天到此聚会。后来王信之索性把茶园改成了日伪领导的兴亚协会的俱乐部。这样一来,茶馆里就可以公开地赌博、嫖妓和抽**、吸毒品。到了这年年底,王信之还请韩少阶给茶园题写了一幅对联:“夷陵古迹推八景,留得今朝独此园。“这家夷留茶园就是宜昌沦陷时的独家茶馆。

只是时代在变、财富也在变、有钱人家也在变,到了民国二三十年代,宜昌最富的人家早就变成了号称“曹九万“的曹耀卿。那个以开税号起家,广置田产的首富所住的宅院也不再在南正街,而是在东门附近的廖家台。据说那一年为自己做五十大寿,就一口气摆了两个多月的流水席,无怪就会引起大家的羡慕嫉妒恨,于是就有了1920年的宜昌兵变,据当时的《大公报》记载:“夜半,驻宜昌十八师与十三混成旅部分士兵因反对王占元克扣军饷,突然哗变,变兵抢劫财产后房屋则被火焚一空。“首先被抢的就是那个首富的家,连家里来的客人身上的金银首饰也不放过,然后,那些军人直扑南正街,对陈善夫、黄大顺、王日新的宅院进行抢劫,宜昌的四大富户**功夫就轰然倒地了,所以仇富是有传统的。

喜欢印象宜昌请大家收藏:(m.fuziwuexue.com)印象宜昌夫子文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

上一章 返回目录 加入书架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