简介

汉末独行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体:
第382章 南中之战,正式开始(二)(2/8)
上一页 返回目录 加入书架 下一页

普遍的说法是他们乃是桥公的两个女儿,但是这个桥公是谁,一直没有交代,其中有人说是桥玄,也有人说不是,而是江东的桥公。

但是作者将所有的江东世家都翻出来,也没有找到桥姓之人,因为是桥公,这个公很明确不是一个名字,应该是尊号,就算不是三公的公,也是名望很重的人。

而且能够让当初的江东双雄同时求亲,不管是不是妾室,让他们两个人同时求亲,并且以平妻之礼待之的,也应该不是什么简单的人物,所以作者其实意见是和清代人沈钦韩在《两汉书疏证》之中的观点一样的。

“桥公者,太尉桥玄也。汉制为三公者方称公。”当初能够符合要求的,似乎也只有这么一个人,而且年龄方面,这个也不是没有准儿。

按《三国志》的记载,孙策、周瑜分别纳大乔、小乔是在攻破皖城之后;也就是建安四年,也就是199年的事,那个时候桥公桥玄的确是已经死了很久了。

但是这也就说明了一件事情,那就是为什么桥玄的两个女儿最后不是正妻啊,若是桥玄还活着,他老爷子能够看得上孙策和周瑜两个傻小子?

别说当时孙策和周瑜还都不行呢,就是他们两个已经行了,敢在桥玄老爷子那里嘚瑟么?他们两个巅峰的时候,恐怕桥老爷子都不想搭理他们两个小辈!

若是大小乔的父亲真的是桥玄,那么曹植敢于在《铜雀台赋》的时候说出揽二乔来,他除非是真的疯了,说“二桥”那更是疯了,不知道什么叫做避讳么,他爹听见了第一件事就得弄死他。

桥玄年轻时曾任睢阳县功曹,因坚持追究陈国相羊昌的恶行而闻名。

后被举为孝廉,历任洛阳左尉、齐相及上谷、汉阳太守、司徒长史、将作大匠。

汉桓帝末年,出任度辽将军,击败鲜卑、南匈奴、高句丽侵扰,保境安民。

汉灵帝初年,迁任河南尹、少府、大鸿胪。建宁三年,迁司空。次年,拜司徒。

光和元年,升任太尉。桥玄有感于国势日衰,于是称病请辞,改任太中大夫。光和七年,桥玄去世,年七十五。

这么以为老大爷,他性格刚强,不阿权贵,待人谦俭,尽管屡历高官,但不因为自己处在高位而有所私请。他为官清廉,去世后连下葬的钱都没有,被时人称为名臣。

先不说他是曹操的长辈,最起码这位爷在儒林之中的地位,他曹植敢拿二桥说事儿,除非他爹不打算活着了,否则儒林能够将他老曹家的祖坟都给刨了,将他老曹家的祖宗的骨灰都给扬了不行。

不要觉得这种事情小题大做,每个朝代都有些许不能碰的大人物,他们权势未必多么高,但是他们的名望是真的高,比不上孔老夫子,但是绝对能够让人众叛亲离,妻离子散。

这句话是第一句不可能的话,第二句不可能出现在《铜雀台赋》的是欣群才之来萃兮,协飞熊之吉梦。

这句话说的有意思了,前半句说的不过就是曹操麾下群贤到来,说他麾下贤能众多,但是后面那句飞熊....曹植是想要当皇帝了,还是觉得自己的翅膀硬了,他爹的宝刀不锋利了么?

协飞熊之吉梦说的简单点那就是飞熊入梦,什么叫做飞熊如梦,语出《史记·齐太公世家》:“西伯将出猎,卜之,曰‘所获非龙非彲,非虎非罴;所获霸王之辅’。”原指周文王梦飞熊而得太公望,后比喻圣主得贤臣的征兆。

看着是没有问题吧,那么曹操曹孟德是周文武,请问谁是周武王呢?他曹植还是什么人?

他爹曹操当了一辈子周公旦,最后让自己儿子一脚踹到了周文王哪里去,这可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人,他们干的也是截然不同的两件事!

周公旦一辈子没有造反不说,最后也是将大权还给了自己的王,周公旦一生的公绩也就是他执政的七年。

一年救乱,二年克殷,三年践奄,四年建侯卫,五年营成周,六年制礼乐,七年致政成王。

周公摄政七年,提出了各方面的带根本性典章制度,完善了宗法制度、分封制、嫡长子继承法和井田制。周公七年归政成王,正式确立了周王朝的嫡长子继承制。

周公旦的儿子伯禽只是止步于鲁国而已,他明明也是周文王姬昌之孙,周公旦长子,周武王姬发之侄,但是他却只是鲁国第一任国君,他没有对自己的表兄弟的位置有任何的想法。

曹孟德当初的周公吐哺,天下归心,也是为了让自己麾下的众多汉室大臣明白,自己只想做周公旦,不管他的真实目的是什么,不管他的儿子同不同意,曹孟德必须这么说,因为他麾下汉室力量太浓重了。

如果他不这么做的话,他很容易出现其他的问题,比如当初一个小小的世家名士,就差点让曹孟德所有的努力付出东流,所以说他曹孟德和曹植这一对儿父子除非是真的疯了,否则他是绝对不敢让曹植的《铜雀台赋》里面出现那种话的。)

说回小说之中....

李遗跟在诸葛亮的身后,看着大殿之上的那个年轻的王者。

这成都之中,所有人都再说,这位王者似乎不是那么的优秀,也不是说他能力不行,主要是说他来位不正,能够得到皇位,都是靠着荆州一脉众多文武的支持。

本小章还未完~.~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
喜欢汉末独行请大家收藏:(m.fuziwuexue.com)汉末独行夫子文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

上一页 返回目录 加入书架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