简介

汉末独行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体:
第356章 亲情(2/8)
上一页 返回目录 加入书架 下一页

所以说九个州郡对应九个大中正,这不就是在暗示他们挣抢么!

而且这九个州郡哪里有能够一样,就拿豫州来说!

豫州有个地方叫做颖川郡,当初曹操麾下的谋臣,绝大多数都是颖川之人。

而且颖川的世家那也是相当多的,不单单是世家,还是很厉害的那种世家!

荀氏八龙的荀家,陈家老太爷亲手创立的陈家,钟繇所在的钟家。

杜家和郭家也算得上是数得上号的大世家等等了!

这么多的世家,他们的实力和竞争那也是可想而知!

所以说,单单一个颍川郡便有数个家族可以竞争一个大中正的位置,之后更是还有其他的地方,都是符合要求的。

也就是说,一个豫州就能够出任九个大中正还绰绰有余,可是与之相反的,幽州,并州,凉州这三个州,在曹孟德的时期就被取缔了。

这么多年根本就没有多少纯粹的本土人士出现在朝廷中枢之中,并州好歹有一个梁习和张辽,但是张辽压根就没有让他回去过,梁习也被人一脚给踹回了并州去。

至于凉州,本来还有张既和成公英两个人,但是张既成为凉州刺史之后就被留下了,成公英则是死在了西征的路上,三个边疆州郡竟然挑不出本土人选来。

这样一来,曹丕麾下的九个州郡只有六个能够选出来,六个选出来的大中正还要互相分配,其中幽州,并州,凉州还不可能就那么的认可了这件事情,想想明朝的南北不同卷。

这种同乡情谊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了,选拔贤良最先选的就是他们自己的同乡,这一点包括科举的时候也是一样,所以九个大中正官直接让中原九州的世家乱套了。

也让曹丕找到了机会能够顺势而起,黄初前三年的风光,曹丕能够做到那么多的事情,并不只是因为他是曹操的儿子这么简单,他是靠着各种手段才从世家争夺到这么好的机会的。

只不过他低估了世家统一的速度罢了,在黄初四年应该就是所有世家争权夺利完毕,暂时打成了第一步统一的局面,也是趁着曹丕外出做到了让他难以接受的那一步,扳回了一局。

当然也有可能是曹丕自己玩脱了的原因,那么当初能够做到九个大中正的人选都是有什么人。

三公之中毋庸置疑,这里的三公说的是最原始的三公,太尉贾诩代表的是凉州的势力,这也是后面的世家说什么也要将钟繇顶上去,将贾诩给替换下来。

在黄初前三年的时间,凉州太多的人被曹丕给征召了起来,除了张既,苏则等人之外,凉州当时应该是第一次达到了自产自销的平衡状态,郝昭和魏平出身雍州,却是在凉州达到了将军级别。

除去这两个人之外,毌丘一家也站了起来,毌丘兴从武威太守成为了中央大员,其子毌丘俭更是最后成为了曹魏的戍边大将。

郭氏一门也算是从凉州走了出来,虽然说托了他们家女儿的福气吧。

之后凉州的胡遵等人也是一点点被带了起来,张既在外,贾诩在内,将凉州的精锐人才输送到了曹丕的身边和面前,也算是让凉州站起来了。

反观幽州和并州就不一样了,并州到最后都没有哪一个大员为了自己的家乡站了起来,其中贾逵和温恢两个人本来应该是有机会的,但是两个人都是被人弄到了外放,虽然自己做到了一州刺史,但是并州却是荒废了。

最后的幽州,是被王雄和程喜等人所掌控,让幽州之人不得上位,包括田豫,杜恕等名臣都是在幽州折了戟,也是后面边疆大乱的根源了。

所以这般说下来,凉州因为有着贾诩的缘故,让凉州站起来了,之后还有资格成为中正官的,王朗和华歆两个同为三公之人,这两个也不是出了名的豪门世家,也是能够让曹丕放心的两个人。

之后就是陈群这个世家魁首了,有陈群存在,豫州绝对是找不到第二个人来出现的,至于蒋济董昭和司马懿等人,他们终归还是差了一些,在黄初四年之后,他们能不能冲上来不知道,但是黄初四年之前,他们应该是没有资格担任曹魏的大中正的。

另外说华歆能够担任大中正也不是因为华歆是曹魏的司徒大人,而是因为史书上关于选官他是有着话语权的。

当时,三府共同向皇帝提出建议:“推举孝廉,原是以品德为标准的,不需要以儒家经典为内容进行考试。”

而华歆的想法确实不同,他是认为“自丧乱以来,六经就没有人再读了,道德亦随之沦丧,当务之急是重新提倡儒家学说,推崇以仁为核心的王道。制定官吏的选任标准,决定着国家的盛衰。

今天举孝廉不进行六经考试,恐怕读书之风从此衰亡。假如有特别优秀或特别专长而六经知识短缺之人,可以作为特殊加以任用。所忧虑的是缺少这样的特殊人才,不用担心选不上来。”

这段话出自曹丕上位初期,《三国志·卷十三·魏书十三·钟繇华歆王朗传第十三》:三府议:“举孝廉,本以德行,不复限以试经。”歆以为“丧乱以来,六籍堕废,当务存立,以崇王道。夫制法者,所以经盛衰。今听孝廉不以经试,恐学业遂从此而废。若有秀异,可特征用。患于无其人,何患不得哉?”帝从其言。

本小章还未完~.~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
喜欢汉末独行请大家收藏:(m.fuziwuexue.com)汉末独行夫子文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

上一页 返回目录 加入书架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