简介

印象宜昌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体:
第70章 我的南正街(12)
上一章 返回目录 加入书架 下一章

我的南正街(12)

十二、南正后街(天官牌坊)之二

**路这条街两旁有许多颇具特色的建筑,虽然大多由于战乱破坏和风雨剥蚀已不复存在,但有些遗迹仍依稀可辨。其中除了那栋几百年以后传到王为记一代已无力支撑、抗战前将房屋卖给钱姓人家的王篆的那栋天官府,还有上起河水巷、下至顾家巷、后面抵着顾家院坝的陈家祠堂,**民国后那个改土归流的陈家也逐渐衰落,先后将房屋卖出大半。只剩现在**路24号上下两间门面和后面大院。可就是这被后人卖剩下来的那座砖木结构加封火墙的深宅大院,青石板铺就的地面以及门前一对石鼓,仍然气派不凡,展现着昔日的辉煌。

那座曾经位于**路12至14号的商业幼儿园处,也就是现在世纪欧洲城的所在的地方,当时是宜昌三大富翁之一、开钱庄的黄大顺的老宅,时称黄家大院。大院临街的门面不算很宽,但院内的宽度超过门面一倍,而且很长,大门就在南正街上。可是黄家清末民初就开始家道中落、每况愈下,民国之后因为坐吃山空,其颓败的更甚。黄家的子孙黄恭恂出生后请的“亲妈“(也叫奶妈)忠诚不二的把他辛辛苦苦带大,黄家却无力付给她工钱。后来黄家人才将临街的一间房屋赠给她,想想也是一个很凄凉的故事。

在**路,也就是在原来的天官牌坊,或者说更远的南正后街的时候,这条街上还有童翰园大院(**市场),门前显示这里曾是过举人府第的辉煌的门柱笔者没看见过,可供一百多人开会的宽敞的堂屋笔者也没见到过,长长的直抵后面河水横巷的房屋笔者也没有看见过。我见到的时候,这里已经是制线厂了。

笔者住在艾家巷的时候,已经见不到那条巷口原来的那家从20辆黄包车一直做大做强到250辆的均益车行、也就是后来的聚兴诚银行、再后来的人行**路办事处,我只见过后来的那一栋大大的青砖居民楼;原来,笔者在新街竹器厂工作的时候,因为业务关系,经常会去纺织机械配件厂,可是没有人对我说过,那原来就是曾经辉煌过的王星甫大院。可是那个时候我是从献福路进去的,根本不知道原来的大门在**路临近北口的西侧。

到清末民初的时候,虽然天官牌坊早已消失,但这条铺着青石板、两边都是或板壁、或砖瓦房的众多商铺的小街的街名依旧叫天官牌坊;直到1935年前后,国民党县政府推行所谓“礼仪廉耻“的治国四纲,又称“四维“,天官牌坊街才被正式改称为四维街;1949年宜昌解放后,四维街改为**路,而那个久远的南正后街的名字早就被人遗忘了。

清末的时候,二架牌坊街(新民街)隔着府署前大横街(献福路)与天官牌坊街(**路)相对,形成一个十字街口,俗称“大十字“,是当时宜昌城内商业繁华的街道之一。天官牌坊街上,除了大钱庄、老字号,绣花、刻字、缫丝等手工艺作坊较多;1940年日寇侵占宜昌,这条街遭到严重破坏;到1945年抗战胜利,很多逃难出去的商家归来,只见老城区到处断垣残壁,满目荒凉,唯有这条街还幸存了不少房屋,便纷纷在此开店营业,一时间,百货店、绸布店、杂货店、五金店等,逐渐摆满了整条小街,这就是这条路的再一次兴旺。

喜欢印象宜昌请大家收藏:(m.fuziwuexue.com)印象宜昌夫子文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

上一章 返回目录 加入书架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