简介

印象宜昌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体:
第68章 我的南正街(10)
上一章 返回目录 加入书架 下一章

我的南正街(10)

十、南门外正街

出了大南门,就是南门外正街。

因为大南门的交通枢纽作用越来越显著,老宜昌人把大南门视为通天之门。早上6时开城门,晚上9时关,被当时的百姓称为关民楼。开门的时候,万商云集;入夜以后,城门洞里还可以蜷缩过夜的乞丐。所以大家一直十分敬重它。就在大南门外修建风云雷雨山川城隍坛,举行仪式祭祀天地。每年春季二月和秋季八月开始祭祀。祭日这一天,都是由当时的州官担任主祭,州官必须五更即起,洗手净身,代表全城百姓对诸神行三跪九叩之大礼,配献祭品、祈祷各路神仙福佑苍黎。到了清雍正十二年(1734年),州官何广庭重修此坛,祭祀活动就更加热烈了,这和大清皇帝在天坛祭天差不多,只不过从民国以后,这项活动就戛然而止了。

南门外正街长不足300米,宽不过5米,在笔者的印象中,青石板路两边,大多为板壁房,楼房很少,后来有一些两层的建筑,道旁的法国梧桐绿荫蔽日,泡桐树上知了声声。不过我没有看见过那里和一些回忆录里所写的那样:家家户户门前都备有两口大水缸,一口为生活用水;一口为消防扑火,可见得那个时候这一带多是板壁房。

这条路的兴旺是由于宜昌开埠以后,清光绪三年(1877年),轮船招商局以高价购进美商旗昌轮船公司的一批旧船和设备,派固陵号轮船驶抵宜昌,这是宜昌历史上出现的第一艘轮船,其后,英、法、美,日等国轮船相继航宜,结束了千百年来宜昌航运仅仅依靠古老木船的历史,也开创了被郭沫若先生嘲讽的“万国旗飘扬“的第一次改革开放。

因为当时的轮船大多停靠在大南门至二马路一带,因为这里不仅临近大南门,进城上街都很方便,就是去一马路与二马路之间的海关、码头、洋行也很方便,南门外正街就这样初步形成。到了1914年左右,南门外正街以下至二马路沿江岸边逐渐形成为了一条新的街道,由于宜昌轮船招商局就设立在这条街上,人们也就将这条路改称为招商局街。后来,因为招商局路靠近长江,又改称为滨江路(后来一直延伸到一马路)。滨江路这个街名一直沿用到1967年滨江路并入东风大道(沿江大道)的时候才消失。

在笔者所能记住的那些年代里,南门外正街和所有宜昌老城区的老街小巷一样,家里没有电灯电话,生活用水也是在街边水房买水牌排队挑水吃。夏天的傍晚,各家各户门口就会由女人和孩子一遍又一遍的往地上洒水,以消除被暴晒了一天的暑气,然后在街边摆上躺椅、凉*,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稀饭、泡菜、刁子鱼。到了睡觉的时候,家家就会点燃用艾蒿、锯末掺和六六六粉做成的纸蚊香,除了熏蚊子,满街飘的都是那种好闻的蒿草味。

我们当孩子的时候,虽然也会在夏日里在街上露宿,可是满街都躺满露宿的人的那种壮观和给人震撼的景象,笔者却只是在汉口的三民路一带看见过;我们当孩子的时候,夜晚的沿街叫卖的吆喝声已经很少了,更没有听见过那种有节奏、清晰地敲更声。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到湖南桃源出差,虽然已经有了录像厅,可偌大的县城晚上十二点以后依然会全城停电,只好就着蜡烛看书。街上会传来“梆梆“声,还有敲更人拖长声音的喊声。深更半夜里,感觉有几分凄婉,也有几分温暖。可是我在自己的家乡没听见过。

反正在这条几乎横贯了整座宜昌老城区的南正街兴旺发达的时候,童谣还在唱着:“铁路坝,鬼打架;镇镜山,鬼点灯;樵湖岭,鬼吊颈。“当时,人们要是形容想得多,就会用宜昌话说:“九拐巷里放鞭--弯里弯里响(想)。“那条九拐巷原来在新民街与南正上街之间,也就是如今的美岸长堤的地方。

喜欢印象宜昌请大家收藏:(m.fuziwuexue.com)印象宜昌夫子文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

上一章 返回目录 加入书架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