简介

三国未来道路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体:
第8章 进入阵地(1/2)
上一章 返回目录 加入书架 下一页

第二天蒙蒙亮的时候,

队伍早早地走出了城门。

涅县是个小县城,守军不多,只有一个不满编的屯。

可以说这只小小的雇佣军,现是涅县的绝对主力。

东汉末代并州人口不多,整个上党郡全部人口也不过12万左右。

除却老弱病残以及社会必要劳动力,还有脱产的牛逼阶层,剩下的合格兵源的并没有几个。

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则是,

在东汉中后期,征兵制已经名存实亡,募兵制则成为主流,使征兵的成本大大增加。

二者的作用之下,兵源数量急剧下降,人口较少经济落后的小郡,一般都是不过三、五千兵。

至于骑兵,

北方实力强的倒是有不少,而南方各郡则成了稀罕物,步兵是绝对主流。

直到后来诸侯混战开始后,各路诸侯们不加节制的开始了暴兵模式,通过收编大量贼军、流民等,军队数量才急剧增加。

所以这次的抢劫,绝对是笔大买卖。

华夏军的这次抢劫行动,一共挑选了200人前去。

小郡主则留守老窝,顺便应付可能会来的上官。

涅县的驻军队率李臣,是一个50多岁的老兵,他早就被徐晃关照完毕。

自从华夏军进驻的这几个月,徐晃和老队率打得火热,为了掩盖自己的行动,徐晃跟老队率通了一下风,说是去围剿一小股贼军。

老队率很不以为意,根本不去关心他们的去向。

队伍没带一匹战马,全部人员步行前往。

每个人都背着沉重的布袋,像20世纪毛子士兵那样,布袋里装着粮食和风干的肉干。

打仗在于后勤,没有后勤打个毛啊。

夜间宿营的时候,手下这些兵的表现让谢飞大吃一惊。

士兵们三五成群,在山坳背风处或依树木、或靠岩石,折枝为棚点燃篝火,迅速搭建了一个个防风防寒的窝棚,他推敲了一天的动员台词居然没有用上。

21世纪的新新人类们颇为仰慕的野外生存能力,在这里变成了基本生活技能。

恶劣的自然环境以及低下的生产力,再加上接连不断社会动荡,让这些人对外部环境有着极强的适应力和极大的忍耐力。

出发的第3天中午,队伍终于到达了锁水峪。

谢飞让队伍在谷口停下休息,自己带着徐晃前去勘察地形。

虽然来以前通过浑沮等人的说描述,谢飞对锁水峪的地形有了一定的了解,但还是用了整整一个下午亲自勘察了地形。

这是他在这个时代第一次指挥的战斗,可是一点都不敢马虎,输赢关系到自己未来的命运呢。

通过一段时间的相处以后,小郡主等人已经不在坚持自己的迷信思想。

这个家伙儿虽然打架很厉害,但也只是打架很厉害而已,跟神仙好像的确没有什么瓜葛。

几人虽然并没有因此去质疑谢飞的地位,可是谢飞自己却总觉得,需要切实有效的证明一下自己能力才行。

天快黑的时候,谢飞总算彻底掌握了锁水峪一带的地形,不得不承认这真是一个打伏击的好地方。

整个锁水峪曲曲折折,由三个峡谷构成,全长约8千米。

每个峡谷间是平缓的开阔地,由西向东,第一个最为险要,第二个相对平缓,第三个是一个U型,出了锁水峪,变进入冀州地界。

当谢飞决定在第三个谷地设伏时,徐晃等人都觉得第一个最好,地势险要不说,打不过跑路也方便。

虽然众人都赞同徐晃的看法,然而谢飞不为所动振振有词:

“马队一路而来,锁水峪一带地势最为险要,初进险地,必然警惕万分,很可能会先行搜索,出了第三个山谷就是进入平原丘陵地带,警惕性会大大降低,伏击成功可能性会大大增加。”

众人听了都是将信将疑,却也没有再去反对。

队伍连夜出发,穿越整个U型谷后,谢飞才下令宿营。

这么做的目的是不要给西来的马队留下多人宿营的痕迹,尽可能的减少他们的怀疑。

出发的第4天,天一亮整个队伍忙碌起来。

山谷的U型开口向南,U口内的山势,西部相对陡峭,东部则平缓许多。

中部则是一段高高的断崖,山坡上积雪已经融化殆尽,只剩下斑驳的雪块。

在不高的山脊上,可以看清整个山谷的情况。

U谷的外侧的山坡上则是积雪没膝,山坡底部是一道长长的悬崖,包裹了整个山谷,满是流水冲刷的痕迹。

也许在不同的地理纪年,这里曾是翻腾的大河。

除了入口处的崖壁约15米,其他地方崖壁不高,也就3-4米的样子,很多地方可以轻易翻上去。

整个山谷长约一千五百米,谷底宽约10余米,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石头,U型的顶部,山谷宽约30米,相对平坦了一些,一条羊肠小路弯弯曲曲的穿行在乱石之中。

在山谷的两侧,到处都是高大的树木。

看着这些树木,再仰望如洗的碧空,谢飞心中颇有些感慨。

人类改造自然的过程,也是一个破坏自然的过程。

可是人类为了自己物种的生存又不得不去破坏,这中间究竟是怎样的一个辩证关系呢?

在山谷的出入口两侧,

谢飞亲自分别确定了十几颗单人难以合抱的大树,在面向谷底方向砍出一个大楔口,用木楔垫住,背后砍一道小楔口。

这章没有结束^.^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
喜欢三国未来道路请大家收藏:(m.fuziwuexue.com)三国未来道路夫子文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

上一章 返回目录 加入书架 下一页